![]() |
![]() |
中国文化的格局与士的使命 |
时间:2025-3-11 20:13:34 浏览量:89 |
强调宗教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或者强调宗教是一种文化,都模糊了佛教的宗教色彩。佛教存在于世的根本是要化世导俗,不能光在外延为自己争取合法地位,要理直气壮地突出自己的宗教品格和主体性。这就需要对“文化”一词作一界定。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引申为语言文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及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化”,即“人文化成天下”,以与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汉语中对“文化”的解释,表示文以载道、德以化人,本属精神领域,属于“小文化”范畴。 广义的“文化”,则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所谓共业,就是社会群体所造就行为的共同结果,由此形成我们既定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包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众多领域: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 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人处于天地和群己之间,不仅是社会的产物,更是人文化成的产物。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指出了人在社会关系和文化陶冶过程中,必须敬畏的三种力量。天命,是人文化成的终极价值源泉;大人,是领导世俗社会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者;圣人之言,是传承天道、教化社会的圣贤言教。在这三种敬畏对象中,天命和圣人之言,构成文化的终极价值和神圣意义。 士,作为天道的承担者、传播者、实践者、监督者,向上的路径是: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下达的路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即《中庸》所指出的文化路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由此可见,文化的价值源泉在天道,引领文化健康发展的主体是传承圣人之言的士,正如孟子所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孟子·梁惠王上》)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儒道佛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主体。降至宋明以后,中国文化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为辅的格局。 永明延寿:“儒道仙家,皆是菩萨,示助扬化,同赞佛乘。”(《万善同归集》) 孤山智圆:“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佛言异而理贯,共为表里,可以互补。(《闲居编》卷十九《中庸子传》上) 憨山德清为学“三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而此三者之要在于一心。(《憨山老人梦游全集》卷三十九) 一切哲学,都是在求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的道体,而其间的差异,不过是求道的深浅、广狭而已。民国建立之后,儒教随帝制覆灭而丧失了国教的地位。在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欧阳渐对儒佛的主次关系作了全新的阐述。在《孔佛概论之概论》中,欧阳渐认为就趋向人生究竟而论,孔学是菩萨分学,佛学则全部分学。根据真俗、体用不二的辩证关系,儒学若无超世出世之精神,则不能排除意、必、固、我之封执;佛学若无入世治世之方便,则流入顽空守寂的小乘境界。因此,佛不碍儒,得佛法而儒道愈精深;儒不碍佛,得儒术而佛法以普被。[8] 凡俗的生命之流生生不息,文化的血脉由上承天道、下化人生的圣贤而得以延续。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大乘菩萨的救世思想,“士”的弘毅精神和历史使命感进入更加超越的境界。这可以北宋张载的名言为标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融于历史,通于天地,方为大人。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在对天理良心的呼唤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 |
![]() |
>> 友情链接 |
58good 币安app官网 挂机方案计划研究中心 思维导图 京东e卡回收 建管家南昌站 工业大风扇 CMMI认证 短信验证码平台 明星排行 台灣佛教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 台灣佛教 高校网址大全 252221.cc 周公解梦原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