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词典logo
当前位置:含有“十”的佛学词语列表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 释义:(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余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余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
·二十种护摩法 [ 释义:(名数)扇底迦有四法,布瑟致迦有九法,阿毗遮罗迦有七法。是名二十种护摩法。此中更广之,则有一百一十种之火法,秘而不译。见金刚顶经义诀。 ]
·华严经十类 [ 释义:(名数)有二说:一贤首所说之十类:一恒本,不可说之微尘数身,现微尘数之刹土,尽未来际,念念常说普说未曾休止者。是不可结集,此事出本经不思议品。二大本,如海云比丘受持之普眼经者。以须弥山聚之笔,四大海水之墨,书一品之修多罗,尚不可穷尽,如是品其数过尘沙,此亦非贝叶之所可记,此事出本经入法界品。三上本,四中本,五下本。此三者,即所谓三本之华严,据西域记传之说。六略本,是六十华严经之梵本,有三万六千偈,要略彼下本十万偈者。七论释,龙树所造之大不思议论,世亲所造之十地论等解释本经者。八翻译,即六十华严经,译为略本三万六千偈者。九支流,兜沙经,菩萨本业经等,由大经支出流行者。十感应,依念持之功而于经有感应者。是虽依于其人,今推功而属于经。见华严探玄记一。二清凉所说之十类: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此四同贤首。五普眼经,是同贤首之大本。六同说经,无量尘沙之诸佛,常恒说同一之法者。七异说经,对万差之机类,说万差之法者。此二者为别开贤首之恒本者也。八主伴经,诸佛互为主伴说同一之法者。如此土之佛为主而说十住,则他土诸佛各伴之而说十住。九眷属经。华严经之方便说种种之余经者。十圆满经,圆融前之诸本而包含一切者。见华严经疏三。 ]
·四种十二因缘 [ 释义:(名数)一、刹那。是于刹那立十二支也。谓刹那之顷由贪行杀,有具十二支者,盖贪是无明,思欲行杀,思是行,了别所杀之人,及其诸境之事,是识,与其识俱之色想行三蕴,是名色,名色是总,六处是别,别必在于总住,其所住之法即是六处,意处虽属于过去而原为六处之摄,故说名六处。六处是根,合其余识境而生之心所,是触,领触之心所是受,贪即是爱(即行杀之贪心),与贪相应之诸烦恼是取,依此所起之身语二业,是有,如是诸法之起,是生,其法熟变,是老,其法终灭坏是死。然则于刹那完具十二支也。二、连续,是十二支因果无间连续而起也。三、分位,是如前所释,各于其起位而分别之也。故此缘起支,十二支各具五蕴。四、远续,是依顺后受及不定受业,而前分位之五蕴,隔越多生,从无始远续之因果也。见俱舍论九。 ]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 释义:(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三十七尊之心要。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礼 [ 释义:(经名)金刚顶经金刚界大道场毗卢遮那如来自受用身内证眷属法身异名佛最上乘秘密三摩地礼忏文之异名。 ]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 [ 释义:(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梵本十万偈十八会之大要。常称曰十八会指归。 ]
·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 [ 释义:(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金刚界根本成身会三十七尊,由大日如来出生之次第。单名出生义。 ]
·百四十不共法 [ 释义:(名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四净,十力,四无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常不忘失,断烦恼习,一切智也。四净者,具曰四一切行净,一身净,永断习气,得清净之气,成无上菩提,身得自在而生灭自由,名为身净。二缘净,神通自在,名为缘净。三心净,修集善法,心离烦恼,名为心净。四智净,知一切法。无有挂碍,得自在智,知一切法行,名为智净。三念处者,一众生于如来之说法,至心听受,心得欢喜,受诸安乐,如法住而不违佛教,佛不以为喜,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二众生不信受如来之说法,虽有违反所说,佛不以为嗔,无有愁恼,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三众生中有听如来之说法者,有不听者。不喜听者,亦不愁不听者,修集舍心,不失正念,亦不放逸。见菩萨戒经九(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不护以下【参见: 各】)。 ]
·云门十五日 [ 释义:(公案)“云门垂语云:十五日已前不问汝。十五日已后,道得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见碧岩六则,种电钞一。 ]
第 2 页/共 105 页   上页 下页

 >> 友情链接
58good 网贷退费,贷款口子 币安app官网 优秀币 挂机方案计划研究中心 咒术回战 南京治疗抑郁较好的医院 建管家南昌站 工业大风扇 CMMI认证 短信验证码平台 广州保安公司 雙效犀利士哪裡買 明星排行 台灣佛教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 台灣佛教 高校网址大全 jabaj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