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含有“十”的佛学词语列表 |
|
|
·二十二无减 [ 释义:(名数)唯识论十谓如来四智相应之心品定有二十二法,称之曰二十二无减: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是心所中之五遍行也),六欲,七胜解,八念,九定,十慧(是心所中之五别境也),十一信,十二惭,十三愧,十四无贪,十五无嗔,十六无痴,十七精进,十八轻安,十九不放逸,二十行舍,二十一不害(已上心所中十一善也),再加心王之一为二十二。 ] |
·二十九有 [ 释义:(名数)如言六阴十三入十九界,谓事物之绝无也。初果圣者以二十八有为极度,无第二十九有。十住毗婆沙论一曰:“人得须陀洹道(即初果),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断见谛所断法故心大欢喜,设使睡眠懒惰不至二十九有。”\n\n(名数)二十九生也。【参见: 有字】 ] |
·师子频申此丘尼德相十一喻 [ 释义:(名数)善财童子南询第二十四参见师子频申比丘尼,端坐于一切诸宝树下大师子座上,思惟其德相,举十一喻。见唐华严经六十七。 ] |
·十二火天真言 [ 释义:(真言)南么三曼多勃驮喃。阿哦娜曳。莎诃。初句归命诸佛如常,第二句阿哦娜曳者是火之义,以此中最初之阿字为种子。以一切诸法本不生之故,即与金刚智体相同,哦是行之义,以诸法本不生之故,虽具万行,亦无所行,是故名为无师自觉,若是为无师自觉,即是与大空之遍一切处相同。故娜字之一切诸法施不可得又为同体,以诸法无师无行之故,自遍于一切处,故于三界不动出而至于萨婆若,是故无乘及乘者,尔乃为大乘,故于也字加三昧声也。其意明此乘之定慧均等,诸佛菩萨行道时皆以如是慧火焚烧一切心垢,正法之光明燃然也。见大日经疏八。 ] |
·十二品生死经 [ 释义:(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说自圣至凡之生死有十二品之不同,以劝诫人。 ] |
·十二缘起 [ 释义:(术语)与十二因缘同。\n\n(术语)一有情流转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缘起,分十二段而说明之者。【参见: 十二因缘】 ] |
·十界权实 [ 释义:(术语)天台宗于十界中惟以佛界为实,他界总为权界。 ] |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 释义:(杂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之十界,皆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体平等,无有差别。观此平等之理谓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 |
·十六特胜 [ 释义:(名数)特胜于四念处等之观,始自调心,终至悲想地,地地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厌恶自害之失,故名特胜。十六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也。 ] |
·十六心见道 [ 释义:(名数)大乘唯识立十六心之相见道,小乘俱舍论为十五之真见道,最后之一心立为修道。然小乘之昙无德部,成实谓十六心为见道。是台家四教仪等所说也。成实论与大乘义章对比,则成实以无相行为见道,不敢如俱舍别观四谛之十六行相,但以无相之一行相断见惑为见道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