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含有“一”的佛学词语列表 |
|
|
·百一物 [ 释义:(名数)与百一供身同。 ] |
·十一智 [ 释义:(名数)于小乘所说之十智加如实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实正知而无挂碍之智也。是为佛智之总名。见大般若经三,智度论二十七。\n\n(名数)【参见: 智】 ] |
·一佛乘 [ 释义:(术语)唯一成佛之教法。是法华经所说。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同品曰:“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同品曰:“于一佛乘,分别说三。”金刚顶一字顶轮王仪轨经曰:“十方刹土中,唯有一佛乘如来之顶法,等指诸佛体,是故名智拳。” ] |
·一切有情 [ 释义:(术语)与一切众生同。旧译为众生,新译为有情。大般若经五百七十八曰:“一切有情如来藏。” ] |
·九因一果 [ 释义:(术语)十界中前九界为因,后一界为果也。 ] |
·青莲第一 [ 释义:(杂语)涅槃经二十四曰:“如水生花中青莲华为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莲华中,青莲为第一。一切陆生华,须曼色第一。” ] |
·生佛一如 [ 释义:(术语)又曰生佛一体,生佛不二等。生者,迷之众生,佛者,悟之佛陀,一如者,无差别之义也。或曰凡圣一如。谓为迷悟不二亦同。即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意也。宝积经曰:“众生如即如来如,如来如即众生如,众生如来无二无别。”不增不减经曰:“众生界即法身,法身即众生界,此二法者义一名异。”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涅槃经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宝筴经曰:“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即是。是实大乘之通谈也。但说义有左右。或谓法有性相,摄相归于性故为生佛不二。是相宗之意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摄相归性,皆如为体。故经说言,一切亦如,至于弥勒亦如。”或谓法者俗有真空,生佛之异,俗谛上假名之差别而巳。真谛之法性,众生性空,佛陀亦性空。性空平等,故为生佛不二。是空宗之意也。观经散善义曰:“生死无为亦空,凡圣明闇亦空,世间六道出世间三贤十圣等,若望其体性,毕竟不二。”或谓真心一体,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故,有生佛之相。以不变故,生佛之性为一味。或谓法界之体,修性不二,众生修恶之性,即佛界性恶之德。此性恶圆明,名之为佛,故为生佛不二。是等皆性宗之意也。起信论义记曰:“不变性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凡圣致一。”妙宗钞上曰:“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巳上总就理性上论不二也。若就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天台之十界互具,真言之六大无碍之义,则直尔于事相上有不二之义。 ] |
·一心三惑 [ 释义:(术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融镕于一心之意。又曰同体三惑。止观辅行六之三所谓“见思尚乃即是法性,岂有尘沙在见思外,岂有无明在二观后,三惑既即,三观必融。”是也。盖在别教,此三惑,其体各别,次第为隔历三观所破。而圆教则不然,唯就一惑之义用,有粗中细之别边,且不过分三惑。即迷于绝对之一理之一惑,粗分名为见思。细分名为尘沙,极细分名为无明。一惑即三惑,故起一惑,从而障三谛。粗分之见思,障真谛。细分之尘沙,障假谛。极细分之无明,障中道。然核其实,则为一心之三惑,故一见一思,其体无非法界,见思之外,别无尘沙无明之可见。且能破之三观,既融即于一心,则所破之三惑,亦自同时必破也。 ] |
·阿遮一睨 [ 释义:(杂语)不动尊左目眇,故曰一睨。【参见: 不动】 ] |
·百一羯磨 [ 释义:(书名)百一之义,如百一供身之百一,其法数多,故曰百。其数多之法各有一种之羯磨,故曰百一羯磨,羯磨者。僧中作事,求众同意赞成,而成就其事之作法也。有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大沙门百一羯磨法之二部。 ] |
|